Weiter zum Inhalt

清朝統治的滿洲特性


Seiten 107 - 115

DOI https://doi.org/10.13173/centasiaj.58.1-2.0107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longest ext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general prosperity, social harmony, as well as administrative cohesion that China had known since the early Ming and would not see again before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analyse some of the underlying factors for this phenomenon, focusing on the structures of land ownership, the tenancy system,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parameters of Qing rule. This article is also meant to reconsider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concerning the Chinese-Manchu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Qing. The unique ethno-political synthesis of the early and mid-Qing allowed the Manchus to impart their ideals concerning land us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e dynasty hence attempted to accommodate both the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ry (by means of restrained taxation policies) and those of the land-owning classes. Though the Qing administration,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ultimately failed to implement a harmonious rural order, the political will to create social harmony dominated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a situation which would not arise again until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ystem of governance in operation during the mid-Qing closely resembles the “One Party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is thus entirely modern.



大清中葉,即十八世紀的中國,通常被認為是經濟實力、普遍福利、社會和諧、 以及行政穩定的一段時代,二十世紀末才表明同樣的社會經濟情況。本文即打 算通過乾隆朝君臣對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的討論,就清朝統治的若干問題。本 文也重新考慮清代中國的滿漢統治階級之中的互相關係,特別關於滿族土地利 用和財富分配的概念。清朝自順治時期以來鼓勵農業的商業化,同時強調貧民 參與國家的共同富裕,此概念代表清朝歷史上的重要特性。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 / Institute for Qing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 近日復讀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一章《引論》(商務印書館,1997):說者 猶謂滿族入關,卒為我所同化,政權雖移,中華之文運依然,“誠淺之乎其為論 也”,——如此說來,“新清史”可謂“淵源有自”矣。

2 乾隆二年二月三日,《乾隆嘉慶兩朝奏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

3 乾隆二年二月甲子,《清高宗實錄》卷36。

4 《正藍旗滿洲都統盛安為請行限田之法事奏摺》,《歷史檔案》,1993 年3 期,《乾隆 初年議奏限田史料》。

5 《直隸總督高斌為限田之法窒礙難行應無庸議事奏摺》,《歷史檔案》,1993 年3 期, 《乾隆初年議奏限田史料》。

6 《直隸總督高斌為限田之法窒礙難行應無庸議事奏摺》,《歷史檔案》,1993 年3 期, 《乾隆初年議奏限田史料》。

7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1。

8 乾隆八年九月丙申,《清高宗實錄》卷201。

9 軍機處錄副奏摺,檔號 03-0611-035,巡視河東鹽政吉慶:“奏請禁止官商收買鹽田之 例以清積弊事”,《歷史檔案》,1993 年第3 期,《乾隆初年議奏限田史料》。

10 如天命六年七月十四日通告各村說:“你們的尼堪國,富人多佔土地,僱人耕種,吃不 完的糧食就賣。窮人因為沒有土地,也沒有糧……乞食而生。富人積糧腐爛,聚集財物 收藏無用,不如養那樣乞食身無一物的窮人為好。……我今計田,一男種糧的田五晌, 種棉的田一晌,公平地分給。……從此,先前討飯的人,不再討飯了”(遼寧大學歷史 系:清初史料叢刊第一種,重譯《滿文老檔》,太祖朝,第二分冊,1979,頁41);按: 從文本來看,這與傳統的“奴隸制”說,就不無扞格。

11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1188~ 1189。

12 乾隆五年六月戊寅,《清高宗實錄》卷118。

13 乾隆五年閏六月庚子,《清高宗實錄》卷120,以上參見陳振漢等編《清實錄經濟史資 料》,農業編第一分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頁317。

14 乾隆十三年二月甲戌,《清高宗實錄》卷309。

15 批評者或舉高斌的例子,說並不是所有“滿洲貴族”都持相同的意見。其實,歷史研究 並不屬於“科學”,而任何事務都可能存在“例外”;至於高斌,雖隸旗籍(後因女兒 封為皇貴妃,賜高氏為高佳氏,復被抬入鑲黃旗),原先卻是漢人。

16 乾隆二年二月戊寅,《清高宗實錄》卷36。

17 《清實錄經濟史資料》,頁325~326;以上參見高王凌《租佃關係新論——地主、農民 和地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18 《聊齋誌異》卷11《王大》;參見高王凌《活著的傳統——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 政府政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39。

19 參見高王凌:《租佃制度新論——地主、農民和地租》。

20 參見《活著的傳統》。

21 參見孟森:《明清史講義》,散見各處。

22 樸趾源:《熱河日記》《審勢編》。

23 與張勉治 (Michael G. Chang) 先生的談話,2009 年6 月17 日。

24 乾隆八年癸巳諭;《朗潛紀聞·三筆》卷1。

25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11 冊,頁4553。

26 以上參見高王凌《乾隆之治》(未刊文稿);李零:《何枝可依》:清朝用“廣修廟” 代替“高築牆”,和歐洲中世紀相像,似有違於中國的傳統,因為它是以外族入主中國, 三聯書店,2009,頁248。

27 參見崔磊《舒赫德研究》,碩士,2009 年(未刊文稿)。

28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十八世紀,二十世紀的先聲”(《史林》2006 年第5 期),說中國 在十八世紀即開始進行“現代化”(儘管未能成功),舉出許多方面的例證,包括加強 政府,從事民族國家建設暨繪製地圖(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滿族歷代社會與宗教” 研討會上有那麼多的學者都談到了地圖問題)等,現在發現,甚至白話文的文本當時已 經大量存在了(與關辛秋的談話,2010 年2 月15 日,倫敦)。

Empfehlen


Export Citation